語文作為中考必考科目的第一科,在中考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,但由于語文的學習范圍太廣,復習很難將所有知識點一一兼顧,因此中考語文想得高分并不容易。想解決這個問題,考生必須先搞清命題老師們的“心意”——即中考語文的命題特點,然后再一一“對陣下藥”進行針對性地查漏補缺。
中考語文命題特點1:“穩” 題特點
“穩中求變”是成都中考語文的命題特點,“穩”是指學生畢業和學校選拔的穩定性,具體來講就是:
(1)試題結構保持基本不變。
(2)考點基本堅持不變。
(3)選材原則基本堅持不變。
(4)考試方向和命題大趨勢堅持不變。
(5)深難度、區分度、廣度基本堅持不變。
有了以上5點的“穩”,我們就可以根據前一年中考語文卷的試題結構、考點、選材、命題趨勢方向和試題難度廣度推測出2018年中考語文試卷的“模樣”。
2017成都中考語文試題框架解析
中考語文命題特點2:“變”
“變”則是體現了語文的與時俱進特點,具體包括:
(1)隨高考而變。
(2)隨時代和社會發展而變。
(3)隨全國中考趨勢而變。
(4)隨教材而變。
(5)隨國家人才培養方針而變。
這些“變”要求了考生不能“一心只讀圣賢書,兩耳不聞窗外事”。走向生活,走進我們生活的時代。同時,考生還需加強課外閱讀。擴大閱讀面,增長知識和見聞。延伸過去,閱讀古代經典;走向未來,關注時代變遷。

特別點評:如何“攻下”分值最高的作文
因為作文在中考分值整整60分,所以學生、教師、家長都將它視為語文中考成敗的大砝碼。人人都想“啃下”這塊“大骨頭”,但每年低分作文層出不窮,甚至還有許多0分作文,那么到底怎樣才能“攻下”作文這一座“大山”呢?其實只需做到以下7點即可:
1、原則鐵定,不隨心所欲
即讓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;讓學生有事可敘,有情可舒,有理可議。今年,決不在審題上設置人為障礙。
2、“老三篇”選材容易實現
即“學校篇”(寫老師、同學、環境、文化)、“家庭篇”(父輩、祖輩、同輩、住房、經濟、變化等)、“個人篇”(課內、課外、學習、生活、興趣、愛好、交友等)。因為學校、家庭、個人都不是世外桃源,不管寫什么,都不能脫離轟轟烈烈、日新月異的社會,故而不設“社會篇”。
3、命制一個好題目,眼睛要亮
請注意:是給了開頭,要求自擬題目。這就要運用教材所學,結合自己最熟悉的思維方式,首先命制好題目作文。

4、鎖定文體,文章符合文體特征
初中生主要應當寫記敘文,尤其是寫人類記敘文。千萬要注意體現記敘的特征,如六要素等表達要具體。
5、可以寫人事景物
“停住腳步”是因為人、因為事、因為景、因為物。但是要注意一定是感觸心靈的認識景物。這類文章,到處都是的。但要寫好,立意不能僅僅限于人事景物。
人:老師、同學、朋友、陌生人、名人、普通人。但是一定要塑造精神品質,性格特點。
事:看到救人,看到幫人,看到散步,看到跳舞等,有感而發,寫作文章。但是一定要揭示事件的意義或者蘊藏的哲理、感悟。
景:世間自然之景,皆可入題作文。但是一定要借景抒情,借景寫人等。
物:一本好書,一幅好畫,一件藝術品,一件朋友送的禮物等都可寫。但是一定要借物寫人,借物串事。揭示中心要借物喻人、借物抒情、托物言志、托物寓意。
6、學以致用,一定要體現
教材所學、課堂所學、老師所教的技巧技法,要用于開頭結尾過渡;要用于選材、組材、剪材;要用于結構文本、清晰思路、揭示中心。
7、學會作秀,吸引老師閱讀
人事景物等元素在一篇文章中綜合使用。
人:要分清主角、配角,設置群眾演員,側面烘托,角度多變。
事:除了主題事件,為了豐富材料,內容具體,要設置次要事件。
景物:是文章中心表達、人物塑造的烘托。
相關推薦(點擊標題即可查看)


丹秋·名師堂學校創建18年來,
匯聚13大學科門派,
800位專職教師濟濟一堂。
18年來,共有37893名學霸從這里走出,
助力16879名學生踏進初中名校...